東西問|鄢一龍:中國式現代化是文明型現代化
中新社北京7月4日電 題:中國式現代化是文明型現代化
作者 鄢一龍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tài)延續(xù)至今的文明,也是向內凝聚成超大規(guī)模共同體的文明。中華文明具有自成體系的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國家觀、社會觀、天下觀,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復雜共同體,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海納百川、光澤四海,對世界其他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華文明內在蘊含了現代化因素與現代轉型動力,當面臨西方式現代化挑戰(zhàn)時,中國并非簡單接受外來現代化模式,也不是依附于現代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而是在西方沖擊下進行自主性回應,推進文明型現代化,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路。

文明型現代化
在人類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了三種類型的現代化。
一是主導型現代化,西方文明通過征服、殖民等方式,推動西方文明成為全球主導的現代文明。二是依附型現代化,大多數拉美、非洲、亞洲國家不具有內生現代化能力,只能通過全盤接受西方模式向現代化轉型。三是文明型現代化,少數擁有悠久文明傳統(tǒng)的國家,在遭遇西方式現代化沖擊時,表現出強大的文明韌性。
不同于依附型現代化,文明型現代化有四個特征:
一是內生現代性,這些國家自身具有實現現代化轉型的歷史條件,而在西方沖擊下,這些條件成為本國現代化的文明根底處生生不息的力量;二是文明主體性,即面對西方現代化沖擊時能選擇性吸納外來文化,并內化為自身文明有機組成部分,推動本國現代化轉型;三是自主現代化道路,即能實現現代化模式的創(chuàng)新,突破現代化過程中“外圍—中心”的依附格局;四是創(chuàng)造具有普遍意義的現代文明新形態(tài),提供新的現代化經驗,為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提供動能。
中華文明的內生現代性
中國現代化進程經常被放在外生現代性視角下解釋。例如,一種范式認為,現代性是人類歷史大分流的產物,大分流塑造了歐洲的獨特性,使其成為現代性發(fā)源地,在“中心—邊緣”結構下,現代性向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擴散,給這些國家?guī)ガF代化。另一種范式則將中國的現代化理解為對西方沖擊的回應,這種回應表現為一系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過程,摧毀了傳統(tǒng)社會結構,使中國從傳統(tǒng)社會轉變?yōu)楝F代社會。
大量歷史研究表明,現代性不只源于西方,這在很大程度上挑戰(zhàn)了西方中心主義的傳統(tǒng)觀點。
現代政治的一個特征是民主制。中國歷史上,從民間選拔人才參與國家治理、決策過程注重協商等都具有民主因素。真正的民主,不但需要人民參與政治,還要政府主動服務人民。中國歷史悠久的民本主義傳統(tǒng)可以理解為一種政府服務人民的“輸出端民主”,是對西方自古希臘以來側重于人民參與政治的“輸入端民主”的糾偏。今天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恰恰是輸入端民主和輸出端民主的有機結合。
現代政治的另一個特征是法治。中國具有應用法律進行治理的悠久傳統(tǒng),雖然其“倫理法”取向不同于“權利法”,但形成了維護社會秩序的成文法體系,被學者稱為“中華法系”。秦代“明法度、定律令”奠定了基礎,隋唐時期形成的《唐律疏議》等法典,其體系化程度和邏輯嚴密性具有顯著先進性。7世紀,日本遣使到中國學習,通過吸收唐律,結合本土傳統(tǒng)進入了律令制時代。
科技革命是現代化的動力。不同于西方“求知”科學傳統(tǒng),中國形成了悠久的“求用”科技傳統(tǒng),在很長時間里是世界科技大國。除廣為人知的“四大發(fā)明”,還有天文領域的干支、陰陽合歷,數學領域的十進位值制、算籌記數、勾股容圓、珠算,醫(yī)學領域的經脈學說、本草學、方劑學、針灸,農業(yè)領域的水稻栽培、茶樹栽培,制造領域的瓷器、火銃、鋼鐵冶煉技術等。這些重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史上,中國制造業(yè)在多個領域長期領先。例如,中國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創(chuàng)造了生鐵冶鑄術,并經過長期技術發(fā)展形成了規(guī)?;撹F冶煉加工體系,而歐洲到14世紀才使用生鐵。同樣,中國在造紙業(yè)、印刷業(yè)、紡織業(yè)、軍事工業(yè)等歐洲工業(yè)革命的關鍵領域,都形成了早期的技術發(fā)明。
航海革命是西方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因素,而中國是大航海的先行者。15世紀初,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比西方開啟的大航海時代早近一個世紀,船隊有當時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寶船”,帆、舵、水密艙壁、減搖龍骨等技術領先。
現代性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繁榮的商品經濟。中國在宋代進入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所說的“以運河為中心”的時代,農業(yè)生產商品化,精細化的生產分工形成,城市由唐代的坊市制變?yōu)樯虡I(yè)都市。北宋時期源于四川的“交子”,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比歐洲早了600多年。

也許沒有外來沖擊,中國這些內生現代性因素也能轉變?yōu)楝F代化進程。但歷史不能假設,內生現代性不等于現代化,內生現代性因素也不等于現代化形態(tài)。中國的現代化歷史進程,需要在內生現代性、外生現代性、本國現代化創(chuàng)新的結合中加以理解。
創(chuàng)造人類現代文明新形態(tài)
梁啟超曾把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然后知不足”的過程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器物層面,第二期是制度層面,第三期是文化層面。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當代中國在器物、制度、文化三個層面的發(fā)展,能發(fā)現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創(chuàng)造了人類現代文明新形態(tài)。
物質文明新形態(tài)方面,中國不但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物質落后的面貌,還從多方面將人類現代物質文明推到新高度。其一,中國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久、速度最快的經濟增長奇跡,短短幾十年從一個物質匱乏國家轉變?yōu)槲镔|豐裕國家。其二,中國將人類制造業(yè)文明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產業(yè)鏈條最完整、涵蓋高中低端、能持續(xù)升級和快速調整、具有高度性價比和韌性的現代制造業(yè)體系。其三,中國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具有高度便利性和低成本、采用最新技術的基礎設施網絡,將人類建造文明推向了新高度。其四,中國再次走在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浪潮前列,各種科技突破層出不窮,用科技創(chuàng)新賦能千行百業(yè)、普惠千家萬戶。

制度文明新形態(tài)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既超越了資本主義制度體系,又超越了蘇聯式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以人民民主為本體的新型民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將社會主義優(yōu)勢和市場經濟優(yōu)勢有機結合,形成了既充滿競爭活力又能讓發(fā)展成果為普通人共享的“共益型市場經濟”。
精神文明新形態(tài)方面,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原生文明之一,獨立起源、獨立發(fā)展、自成體系、源遠流長。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根基和實踐道路不同于西方,表現出迥異于西方的精神世界。伴隨著物質文明發(fā)展,中國也正創(chuàng)造著影響世界的新的精神財富。中國的文明型現代化所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彌補了人類面臨的文明赤字,將為21世紀人類文明發(fā)展指引方向。(完)
作者簡介:

鄢一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從事五年規(guī)劃、中國道路研究,探索中國學術話語構建,提出目標治理、集思廣益型決策、七權分工等新理論概括。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7月04日 19:17:31
- 2025年07月04日 16:08:58
- 2025年07月03日 17:18:32
- 2025年07月03日 17:13:04
- 2025年07月03日 14:32:02
- 2025年07月03日 10:05:59
- 2025年07月02日 20:01:17
- 2025年07月02日 19:20:26
- 2025年07月02日 11:28:57
- 2025年07月01日 21:47:16